不谋而和
在自己关于BIM软件的学习实践过程当中。成功地践行了“围绕问题的解决来搜集有用信息”。没有陷入“学术型系统认知”的陷阱当中。
认识到,知识与自身需求的的直接相关性,才是学习掌握知识的第一现场。
结合自身体会,很是认同认知的,突破舒适区、处在拉伸区中的重要意义。
失败教训
在规范学习、专业知识的系统回顾学习的问题上。自己陷入了“学术型系统认知的陷阱”,结果也是多次尝试,都是以失败告终。
结合《认知觉醒》一书的阅读认识,自己应该围绕工作中的问题,有目的和针对性的进行学习。工作中的问题,对于知识提出了极为明确和具体的需求,是明确的知识场景。结合自身现有知识储备,对照问题能够直接明确知识缺陷所在,从而直接进行认知。
豁然开朗
关于大脑的比喻:年轻缺乏力量的理智脑、充满力量而古老的本能脑、以及情绪脑。
把理智脑比喻为管理者,而非干活儿的。而是让理智脑指导让本能脑和情绪脑干活。
由此引出,关于大脑管理的根本问题并非是:理智脑战胜另外两个脑(本能和情绪)。而是让理智领导另外两个脑,让三者形成和睦相处的关系中。
以上比喻,颠覆了我对于意志力的惯有认识。意志力属于理智脑,他没有很大的力量,他不存储信息、也不积累技能。他只负责前行的方向,就如同一个汽车的方向盘。而情绪脑和本能脑才会真正作为发动机驱动行为的发生,并促使神经联系建立、从而存储知识信息和技能。
认识理性脑使命
将本能脑和情绪脑的无序发展状态,进行有序约束。
情绪脑与佛法
情绪脑支配着的生命状态,就是佛法中说的“情关”。而修行“过情关”就是与情绪脑活得和解,不在任由情绪脑支配自己的行为。
本能脑与佛法
因为生理的本能,是无觉知的。最最为底层的脑,她控制着呼吸、身体内部一切活动。佛法修行到一定境界之后,呼吸会停止,改为皮肤呼吸。这使得本能脑的功能也被改变。
佛法修行的终极目标
佛法修行的终极目标,是不再流转。也就是无论任何觉知,意识都不随着境遇流转,也就是心归于宁静。从大脑的概念来讲,一方面理性脑、情绪脑、本能脑,处于极致的通达无分别互通状态,觉知力,达到绝对的通达状态。
对外是意识觉知与世间万物通达无我,对整个世界乃至宇宙,无不知晓;
对内能觉知理性脑的一切起心动念,能觉知情绪脑的一切活动,能觉知本能脑的一切活动。从而对自己的身心的一切变化,无不了然于心。
这一点上来看,佛法的终极目标之下,也是消除了大脑的一切对抗活动,处在寂静智慧的状态。而《认知觉醒》一书所讲的理智脑与情绪脑、本能脑的关系,也是达到和谐共处的,轻松适应有序认知需求的状态,显然两者是共通的,且佛法最求的目标更为终极,也是殊途同归的。
关于家庭教育的重新认识
长期以来,无论是自己的认知,还是关于小孩的成长。自己长期以来都是秉承着任由其自由发展。不过多进行理性目标的干预。
而通过《认知觉醒》一书的学习认识到,这种放任成长的想法是极其危险的。放任不加约束的认知状态,人主要的时间精力,大概率会被本能和情绪支配,理性被边缘化甚至抛弃,导致有目的的理性认知自然的中断。
无论是自身的学习成长,还是对于孩子的教育。都要解决理性脑与情绪、本能之间的关系。正确看待理性,用智慧平衡好三者之间的关系。
关于写出来的认识
无形无相,是大脑活动的基本特征。我们的理性、情绪、本能在综合起作用的时候,本就是一锅粥的状态。身处其中,自然无法看清方向、陷入迷茫。而写出来,却可以捋清楚前后因果,建立跳脱出来的视角,自然能够帮助自己看清问题所在。
结合书中的内容,以及自己过去多年的写作经验。应该是能够验证写作的重要性的。
对照来看,自己过去的写作,比较多的是记录总结和理性思考,参照客观世界的基本认识,对于意识世界的运行规律做了很多想法,乃至以及理论概念的构建。
但是对于行动实践的记录却很少,即使是长期坚持的,早起、跑步、走路锻炼身体。自己也只是,理性约束+习惯驱动来放归自然,并未加以有序观照和记录。
学习《认知觉醒》一书中关于复盘、写作的重要意义的解读,觉察认知和实践的边际,不断提出新的方向,并加以改进。从而不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