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记事
周一和周二,测试远盛水工渡槽计算,构思支墩出图计划。周三~周日忙于澄江隧洞的算量成图和计算,重复学习后,清楚了隧洞计算的基本逻辑。
本周芳开始上班,经历了从倍感压力到逐渐适应,周六又参加了另外一个公司的面试。老妈这周还是继续捡废品,中间因为累到休息了两天,总体上精神状态不错。贝贝上幼儿园没有中断,每天早晚出门回家喝水,回家后快速完成作业,画画玩积木。
本周有所悟总结
1、有觉而无分别,是破相的简单修行法。
2、温故知新
今日觉察到,日常的专业技术知识,记录做的很好,但总结温故没有做,导致知识无法内构成体系。
同样,对佛法的认知,也停留在伴随日记记录,而温故和实修缺失,阻碍了佛法的修行进度,落于无明烦恼,反复中断和重拾佛心。如此长久原地踏步,无法长进,着实可惜。
3、觉与照和拿起与放下
所谓觉,其意思背后,有一个“我”,是“我觉”。归根还是在自己身体内,在自己的心里,做一个感觉的观(关)注。而“照”,则出离了身体的觉受体验,以宏大旁观的视角来照见身心的一切觉受,就如同太阳照耀整个身体和世界一样。
总结来说,觉是有我的观,照是无我的观。
接下来,我们分析和”觉“与”照“两者关系,相类似的另外两个词,“拿起”与“放下”。
无论是处理世事,还是修行。都有一个共同的问题。即我们做事的意义为何?是无中生有地建构很多精神物质的东西呢;还是在减少心中的执念和意志力,逐渐放下我执,而渐渐获得自在。问题的核心还是在于一个我,是有我和无我的差别。
如:家庭工作的事务,事情发生处理时,我们感到压力很大,而事情处理后,会感觉轻松。此道理适用于世事和修行的所有具体事。看起来,做事过程中,我们增加了很多见识知识,佛法理论见数等……。实际上做事前后,按佛学的评价体系来看,是逐渐放下我执,逐渐放下烦恼的过程;从世俗评价体系来看,是我们逐渐看开,逐渐消散主观压力,逐渐成熟的过程。
综上,可以得出,无论做事还是修行,物质形式(有形的物质和无形的知识经验)上来看似乎是渐渐拿起精神的过程。而实际上,内心的烦恼是越来越少了,是脱胎换骨了,是放下了对事的恐怖和畏惧,心中升起了对性的见地,正是明心见性。
所以,无论做任何事,本质上自己所经历的都是慢慢地出离烦恼,慢慢照见本性。做事时,我们拿起的是我相烦恼;做事过程,我相和烦恼消散;做事后,我们收获了放下和从容自我。
4、从放下,无所得的入手处学习、工作、考试提升;
5、剖析放下
行文之初,我首先分析放下的对立面,即我们“拿着”的是什么?加一个时间概念,我们时刻都在拿着的是什么?再加上空间的概念,时时刻刻,随时随地都在拿着的是什么?他是与生俱来的么?是我们生命的根本么?
如果是,那我们就已然见到了自性,不必修行了。
如果不是,那么我们时刻拿起的,随地拿起的,就是多余的东西,非自性的东西,是生命中慢慢拿起的,从未曾放下的东西。使自性显现出来,是放下的真正目的。剖析放下,让我们觉知,修行的基本方向是“舍”、是“减少”、是“为道日损损之又损”……。
不要认为拿起很难,放下轻而易举。因为我们有生以来,所有的知见,皆从拿起而来,时时处处着相实有,一处一刻不曾体验过放下。因而,自然我们认为的放下是虚幻不实的。因此,放下需要足够灵敏的觉知,来觉照习以为常的一切内在觉受。
放下的另一重含义,是明心见性,是吾性自足。因为修行不增加知识,而恰恰相反,是透过知识,认清其背后的根本,这个根本不需要学习,是人与生俱来就有的根本的我。也就是说,放下是向内觉醒,而非积累知识。一切知识背后,如果没有人的自性根本,则无所从来。而知识是自性的化现,而非自性。
放下知识的知见,一层层剥离烦恼弥障(知见认识),使自性自然显露出来。这才是放下的意义所在。生命到如今,我们多数人,从未曾放下,时刻都拿着一个我执,一个分别。在由此生出的虚幻镜像下,流转不息,放下我执,放下分别,虚幻自灭,自性自然显现。
6、因为时刻吾性自足,所以不需要怕。因为怕是有所得,是多余的,非自性。
简单来说,怕的根本是对关心的人、事、物放不下,所以有所求,有所牵挂,由此才生出焦虑、恐惧。想想现在立刻死了,还有什么放不下?唯有放下、一直放下,放到再也没什么可放下的,自性正见就渐渐显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