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览
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成长的关键在于有定,要得定需要中止有漏。
持戒
持戒是修定的行动依止。戒律规定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所谓不可以做的,主要是人的欲望驱使喜乐为之的事情,如获取财务,如美色。所谓“万恶淫为首”,“淫”就是纵欲,持戒针对的就是纵欲。
放下
对于不乐意做的事情(如:学习、工作等)。再比如对于周围人消极的评价(如:对工作环境的不满,对家人同事的嗔怒之心等)。以上种种不如意,会生出种种抗拒烦恼,对于烦恼的戒除,关键在“放下”。烦恼本无自性,而是由自性生长出来的,是化现出来的虚假境相。因此,应对厌弃之心,只需将其舍弃即可,也就是放下。
对比
对比而言,持戒是有所得法;放下是无所得法。法虽有不同,但目的唯一,两者都是指向心之定性。持戒是应对有形的行为活动施加的约束。放下是直指心中的烦恼本身,烦恼是无形无相的沉重觉受。
解说无明
行动由心驱动,而行动又会衍生出新的心境,行动和心动相互作用流转不息。共同成就无明世界的一切觉知。针对无明流转的规律,无论是约束行动(持戒),还是约束心(放下),都可以中止无明流转。
显露无明
无论是持戒还是放下,本质上都是觉知无明流转的轨迹,而非杀死消灭无明流转;持戒或放下是为了看清无明的因果变化,而非使心动或行动停下不动。所以持戒或放下不是修枯禅,而是活的,是生生不息。佛性是不生不灭的,佛性化现出了大千无明世界。只有透过有生灭的行动与心之流转,发现其中不生不灭所在,方才究竟。
开悟前后心动和行动的区别:无明之下,心和行对缘妄动,心和行均不受觉知。就像无头苍蝇一样,到处横冲直撞。明心见性后,心和行皆不再随缘妄动,而是受心神统摄,道法因缘,当动则动,不当动则不动。
只要能依法奉行持戒,中止有漏。方才算是开始真正的修行。而定与慧都是持戒得法之后自然而然的修行结果。
参考文献
1、虚云老和尚开示;
2、元音老人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