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我是怎么没的?
答案是:
在工作和生活的不同角色中,充满担当和责任心,试图从做事过程中获得自我存在感,或实现自我价值。也就是向外求我,因外界无我,而终迷失我。
学佛迷途
学佛以来深刻认同“无所得”对于找到佛性根本的重要性。
所以,读书、写日记、默心经、工作……一切事均拿捏一个所得心的分寸。尽量找寻一个“纯粹”的心之所在。简直是诚惶诚恐。以至于一切事不敢沉迷,而不敢专注,日记荒废,读书心不专一。总之,一切皆因“无所得”而生出离心,而浮略粗糙。
凡此种种,皆是因“无所得”而渐生断灭相。——实为转向虚妄的,生出的更大的“有所得”,实非“无所得”。
结论:外界无我
无论是外界的人、事、物,于其中均不可能寻得一个我出来。正因为外界无我,是故在扮演不同角色过程中,自己始终无法获得持续力量。原因是:
我心在内,而不在外,只有心之所在才有力量。无心所在,无异于枯木死灰。更无生气,何来力量。
证得:无所得我
时至今日,方才明了,所谓“无所得”,既:不在做事当中多求一个我出来。也就是“无所得我”。
所以者何?我心在内,而不在外。于事上求我;于他人身上求我;于外界事物上求我,必然不会有所得。
何谓有所得?
无所得就是,吃饭就是吃饭,不要在吃饭上求一个我出来;
无所得就是,睡觉就是睡觉,不要在睡觉上求一个我出来;
无所得就是,工作就是工作,不要在工作上求一个我出来;
无所得就是,学习就是学习,不要在学习上求一个我出来;
无所得就是,运动就是运动,不要在运动上求一个我出来;
无所得就是,早起就是早起,不要在早起上求一个我出来;
无所得就是,考试就是考试,不要在考试上求一个我出来;
……
我心无相,觉明处即是心之所在。心随境流转,无定形、无处所、无静止、无生灭、无垢净、无增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着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则心不可得。住任何相,则心不可得。
可得者,处一切境遇流转,皆自在生心。
参考文献:
1、《21周日记》;
2、《心经》;
3、《金刚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