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起性空
今日听佛法过程,一时觉知佛法学习是一件完全真实,完全向内,以至于完全个人,完全私密的事。是需要完全专注的有我状态下才能实现的的事情。这与佛法真谛所讲的完全放下我执,达到无我境界。这两者看起来似乎是互相矛盾的。
实际,这正是《楞严经》开篇所讲的“七处征心”所要明示的。也就是心是一个身体内的有我,还是心是宇宙万法的本源。一个是认识自己生命的真相,一个是认识宇宙的真相。两者统一到一起,就是一个东西了,即“缘起性空”,即佛告诉我们佛的真相只有一个。
由此引出,修证佛法的一个基本次第,即先认识自己,证得我空;之后继续修证,最终证得宇宙之空。两者统一到一起看,虽然宇宙大无界,人体微小,但两者本性都是佛,都是完完全全的本性空无,不生不灭的无差别佛性。“缘起性空”是宇宙的唯一真相。
那具体如何通过修证佛法,证得我空,进而证得宇宙之空呢?根本上是要跳出时空概念下,对世界的所有认识,即证得:时空本虚幻。从佛法来说,即跳出六道生死轮回。小乘佛法,所达到的人无我之寂灭空境界,即我所说的证得时空本虚幻的境界。也就是作为人类,从人自身的角度看, 小乘佛法证得了六道循环中人道阶段的清净,挣脱了阶段生死。是修得了人这一世的脱离苦海,是阿罗汉道的终极修证成果。
而佛不仅满足于自身解脱生死轮回。为什么呢?因为佛在菩提树下证得:众生皆有佛根性。正是因为众生本自是佛,所以佛普度众生脱离苦海才成为可能,所以佛才发大宏愿要普度一切众生。而菩萨,本可以脱离生死轮回的,却因普度众生,发大慈大悲心,甘愿入生死轮回,以度众生。这即是菩萨道。慈悲心,是菩萨道与阿罗汉道的根本区别。菩萨度一切众生脱离生死轮回,作为传教佛法的信使,愿一切众生脱离苦海。
佛是无量无边,不生不灭的。佛指明了宇宙的最高真理,等待众生皆证得佛根性,终脱离生死轮回之苦。佛就在三千大千世界的每一粒微尘之中;佛就在众生身上;佛就在每个人身上;佛生生世世永不生灭。
佛法修证
大乘佛法和小乘佛法的区别,就在于对我执的基本观点。大乘佛法的起点就是无我的,小乘佛法则始终存在一个度自己解脱的我。所以,大乘佛法无论是讲菩萨道,还是六度,其核心都是放下我执,从无我开始修证。
结合我们自身的生命体验,一切苦的根源,实际都是因为始终有一个“有我”在作怪。“我”借由时空之无尽幻境,将人囚困在六道生死轮回中不得解脱。而佛的智慧,就在于证得无上正等正觉之空,是最彻底的无我境界。
我们知识的习得,本质上依靠的也正是排除我执的一切干扰,获得一定的定力,也即所谓的意志力。之后在定中,实现专注的精神汇聚,依靠生命本身的智慧力量,来实现知识技能的成长。真正的佛学大师的学习能力,是现代人所无法比拟的。原因是,现代人所面对的私欲和诱惑太多,六根不净,五蕴炽盛,仅仅是通过努力来消解自身的苦,就已经应接不暇了。如此,哪还有精力去专注学习?结果可想而知,与佛学大师学习能力相比,现代人不及其几十倍乃至百倍分之一差异。
比如语言的学习,早期佛学的传教者,均需要学习目标国家的语言,他们往往很快就能够习得和精通,并用目标国家的语言直接传法。他们学习陌生语言如此之快,所以者何?正是因为其异于常人的入定功夫,在定力的支撑下,只要他们需要的知识,就可以快速习得和掌握。看看我们现代人,从中学开始学习英语,到大学毕业“十年的学习”都无法真正掌握英语,所以者何?五蕴炽盛,人欲太多而已。
于我而言,长期工作任务,学习任务的一再未能如期完成。也无非是六根不得清净,私欲杂念始终很多的缘故。苦已应接不暇,哪里还有精力,有时间做事?唯此而已。
学习佛法初心
以上讲了禅定功夫对工作学习的诸多助益。但是需要知道,这并非是佛法的初衷。禅定功夫,不仅仅是佛教才有的东西。包括通过禅定功夫,而修得的五眼六神通,也不是佛法独有的。正如修习佛法,我们并非是为了获得五眼六神通,学习禅定,也不能仅仅是为了获得工作学习能力的增长。
并不是说这些事情不重要或不值得,而是既然我们与佛法结缘,就应该明了佛法的最终目标,并通过自身修证而得佛法真谛。
参考文献
1、《如何修证佛法》南怀瑾;
2、《学习佛法》系列视频 - 易度门;
3、《谈静坐》妙境长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