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记事
本周一到周三,仔细研读了《心经》当中相关的佛学概念, 对心经内容有了通透的理解和认识。之后的到李炳南老师的简易佛学教程,下载打印了《心经表解》、《佛学概要十四讲表》、《佛说八大人觉经》等。感慨民国时期的文化人为学的认真,佩服李炳南老居士所做的“表解”,读起来清晰明了,对理解佛经有极大的助益。
接下来不满足于以上对佛学的认识,希望系统学习《楞严经》的要义。但苦于叶曼老师的音频有近200个小时。而楞严经全文有几万字,自己读佛经原文,又很难完全读懂。加上自己工作任务紧张,没有时间系统听讲,苦恼了三天。直到本周日,偶然在YouTube上看到了易度门杨宁老师讲解耳圆通修证过程中的体会,深深佩服其深入浅出的以生活化语言所做的讲解。于是又找了她所讲的《楞严经略义》视频讲解,深感佩服。之后又通过易度门的网站,看到了杨老师的十五个开示视频。感慨网络时代,使我有缘能够遇见真正的佛法,且开悟成佛之人愿意用现代通俗浅显的语言,用心解答修行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
心经
本周将心经全文默诵了下来,之后又依打印的心经注解,对心经文中涉及到的概念有了深刻的理解。前后两次研读心经注解,对比发现,心经当中“无所得”之心,对于理解心经的重要性。不仅如此,以往自己做的任何事情的成败,皆与是非秉持“无所得”之心有着莫大的关系。
《心经》概念:五蕴;六根、六尘、六识;十八界;十二因缘;四谛;三苦八苦;六道轮回等
楞严经
通过听叶曼老师讲的《楞严经》前几节的音频。以及网上看到的“开悟的楞严、成佛的法华”。认识的楞严经对于开悟的重要性。之后看了杨宁老师所讲的楞严经略义,以轻松鲜活的视角,理解了楞严经讲经出发点,以及基本的脉络。
叶曼和杨宁两位老师对《楞严经》基本看法完全不同。叶曼老师认为楞严经很难,需要有一定的佛学基础才能理解,这不由得让人对楞严经产生了敬而远之,并束之高阁的心理。杨宁老师则认为楞严经“很简单”,依据是《法华经》所讲的“人人皆有佛性”。基于此,杨宁老师认为正因为每个人都有佛性,而楞严经讲的出发点,就是循循善诱地讲给普通人听的,以唤醒每个人的佛性。既然《楞严经》是讲给每个人听的,自然是浅显的。
一般人认为楞严经很难理解,仅仅是因为普通人住相太深,迷失佛法太久而已,想要读懂《楞严经》的开悟自然变得困难。感恩杨宁老师为拉近佛法与普通人之间的距离所做的努力。杨宁老师基于当今网络时代环境下成长的普通人的思维特征与古代修行者之间的差异,将佛法的深刻义理,转化为了现代人听得懂的语言。并细致讲解现代人修行过程中所遇到的特殊性问题。可谓是,基于当今时代传扬佛法的典范。
佛涅槃之前说,自己讲法四十九年,实际上一个字都没有说。佛所讲的法,不过是基于不同环境,针对不同修行者的具体问题而适应性地强说佛法而已。由此可见,佛法从诞生开始,一切佛经都是适应不同时代和不同受众而讲的变通之法。真正的佛法只有一个。如今杨宁老师所做的正是与佛相同的事情。她努力做的,正是将佛法植根到当今时代,创造出适应当代人的普遍思维特征的当代佛经。
学佛态度
不得不承认,从五一假期接触佛学至今。大部分时间,自己是希望以浅尝辄止的方式,了解下佛学的大致框架。有所用心,但是远不够赤城。对于佛经所讲的六道轮回,生死轮回的内容,基于自己已有的科学认知,至今依然是怀疑的。但是对于除此外佛法的大部分义理,我又是深信不疑的。
学佛不同于任何知识的学习,知识学习可以不用心。但是佛学修证的就是人心本身,学佛无法不用心。此外,按照自己当前所学的粗浅佛学概念,对于佛学拯救自己脱离苦海一事,毫不怀疑的。但是想到自己能否真正开悟的问题,以心中以有所得故而生出种种彷徨不安。
学习心经认识到,“有所得”之心,是读书工作至今,困扰自己经历人生之苦的内核。自己抗拒因经济利益而做事。苦心孤独地探寻事物的本质,却无法从周围人身上获得任何共鸣。这让自己反思,自己是不是太贪了?
生命至今,长久的孤独让自己的心无处安放,自己所做一切事的“有所得”,即寻求安心所在。现在结缘佛法,佛法告诉我——安心只能向内求,只能靠自己。这让我欢喜,又让我忧愁。欢喜是因为我终于找到了真正可以安心的所在。同时,长期经历的“有所得”的生命之苦,让我不禁怀疑,自己能否真正经过学习佛法而得开悟,这正是我所忧愁的。
但是,无论结果如何,我都没得选择。因为生命本身就在佛法里,我无处可去。我只有专心精研佛法,以终此一生为期。既如此,学习佛法就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庄严肃穆的。
佛学清净地
至今对自己影响很大两个佛学网站三学藏和易度门,都是毫无套路地简洁清爽。看惯了充斥着各种弹窗广告的网站,佛学网站真可谓是一片清净地,尽显佛学之无所求真谛。
参考文献
1、本周日记全文;
2、易度门网站视频;
3、李炳南老师佛学教材;
4、杨宁老师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