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欲开始
人欲的界定,关键在于是否合适的问题:保证生存的基本欲望是应该支持的,过多的欲望则是痛苦的根源。——参考:杨立华讲阳明心学
人活着为何要改造自我?为何要用知识技能武装自己?为何不可以纵欲?为何要做正确的事?为何非要学这学那?
为何要以逃避烦恼为目的而做事?(见:必有事焉)难道说,学圣学出是因恐惧烦恼?
王德峰老师的回答:事本身值得做,不要用任何指向做事结果的目的或价值,来分离做事本身的价值。——参考:王德峰讲儒家核心思想无所为而为。
王老师的话,否定了做事的价值分离,但是还是没有说透,做事本身的价值是什么?——我的回答是:见性。我认为,做事的目的性或结果,不该我们管,因为做事的结果或影响会自然显现。我们该管的是,做事过程中的我心,做事过程中的见性,做事过程中通过事来照见自己的灵魂。
价值分离的常态
从昨日到今日,依然没有理清楚心之运作的动力源。以之前所作《必有事焉》来激励自己每日觉知自己的一念发动:仅仅是为了规避总是不期而至的烦恼。本质上将事上练,当成了摆脱烦恼的途径。亦或将事之发生,当成了心与烦恼斗智斗勇的练武场。以此使此心不动的能力越来越强大,最终练到不为烦恼所动。如此说,事上练成为了一种肌肉强化活动。
以上综合而言,事上练与成圣成贤的目标被分别定义为了一个是手段,一个是目的,成为两个东西。这与我们通常在做的,工作获得工资,考试得到文凭和就业机会,锻炼身体使身体健康,学习技术以增长能力……没有本质的区别。显然,以上的价值分离的资本主义运作逻辑,并不能给人以做事的真正动力和能量。也是对阳明心学中的“必有事焉”、“事上练”的误解。
在此用中庸里的内容,来解读。人的天性时刻都存在于人身上,须臾不可离也,可离非道也。——以上左右的做事逻辑,都是以忽略做事过程中人性天道为前提。
性在事中
更明白点说,人的佛性、大道天理,存在于人活着的精神的每一瞬间,时时刻刻都在发挥着性的作用,一切做事过程都是性的派生演化。
性是看不见、摸不着,甚至不可言说的。那怎么见性呢?答案是:事上练。意思是说,性无时无刻都在人身上,在做事的不同场景中,性会自然生发为不同的形式。如此,在不断做事的过程中,自然可以看到性变幻出的不同的有形样子。借助做事过程中对统一的无形的性的把握,慢慢地接近于对性的准确领悟。如此,在事上体认得越多,对性的把握越明确,这才是必有事焉、事上练的正确含义。
综上,事上练或必有事焉,是为了在做事的过程中,体认天性的发生变化。做事不是为了知识、不是为了事功,只是为了见性,为了认识清楚自己。这才是事上练和必有事焉的真正内涵。
衍生概念理解
吾性自足:说明了认知学知识,并不是为了完善自我(不是通过做事获得经验知识,借由不断地做事,来不断地使自己成长为完人),明确了做事的起点是无所求的,是看见自己,是天性的呈现和体认。
学以为己:说明学习国学,仅仅是为了做自己。
明心见性:说明一切做事的核心内驱力。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格致诚正应对的是做事的价值分离,指向的是见性之道,而非道德的是非善恶,指向的是人唯一的、永恒的天性。
知行合一:反对的是价值分离,行的唯一价值就是见性。
参考文献
1、中庸首章中的“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2、杨立华讲阳明心学中的:人欲说;
3、王德峰老师讲的儒家核心思想:无所为而为;
4、我之前所作的:有关做事价值即时兑现特性的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