烦恼和出路
长期以来,困扰自己的情绪问题:
无非是原生家庭问题和国企工作效率的问题;
再有就是长期计划做而没有做的:dy系列论文、注册考试、教育理论的推广。
王德峰老师所讲的人一切痛苦的根源:思维的无限性与现实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据此分析,我的烦恼均为无限性的主观神经联系活动。这些神经联系指向空无,除了主观烦恼情绪体验,什么也不存在。
出路:
对于以上大块问题的统一应对方法为:“停止掉沟里”,“剖分”。
1、停止习惯性情绪的沟;
2、将计划工作最小化可执行剖分。
总结,将无限性主观神经联系活动,转化为主体与外界交互而发生的事,即从无事转向有事。
什么是事
事:就是人与世界发生联系的关系。这是从无到有的,是人的天性显现的道场,天性只有在事上才可以显现出来。否则将以情绪状态消耗,直至生命力量的终结。所以,事乃是化解人内心压力的唯一通道。
关于佛家所讲的“消业”,其实就是做事,也即化解人内在的能量。这依靠逻辑思辨本身是实现不了的,使人自在安然,唯有做事。唯有在人与外界发生关系的过程中,才能够实现。
事的认定:意识与客观物的互动,特点是其过程中有客观物的参与。
身体活动:如意识支配身体与外界物体交互;
考试做题:意识模拟一种客观逻辑,有客观标准;
记忆训练:意识建构外界信息,有外界客观数据参照;
读书写作:通过读书学习,写作读后感;
……
非事的认定:意识自己内部的流转变化活动,特点是其过程中没有客观物的参与。
主观的潜意识认知计划;
做事过程中与预期冲突的派生情绪;
指向内心的哲学、心理学等逻辑思辨;
对外界环境的主观评价和派生情绪;
……
一事举例:
起身活动身体、关注呼吸冥想打坐;
打扫卫生、收拾房间;
倒一杯水;
动手拆装笔记本;
一项具体的工作任务;
一场考试;
……
为何做事
一句话:人活着需要做事。
思维的无限性问题——无事,是伴随人活着的每一刻的,无事时意识自然指向无限空无的想象空间,使主体时刻陷入痛苦之中。
唯有有事,才能使人的精神意志有序发生,在做事的过程中获得精神能量的自然舒展,体验到生命内在的幸福,安然自在。
时刻做事
关于致良知的练习,王阳明在传习录的多个章节有讲到“必有事焉”的内涵,并且将“勿忘勿助”的运用融合其中,讲解得清楚明白。在此,不再做过多解释。
必有事焉,就是时刻觉醒地做事,做事的时效性为——活着的每一时每一刻。做事过程中不分心、不炮神、不被手机电脑等无关信息所干扰,不作无关的烦恼。只要主观感受到了烦恼,必然是因为意识陷入了无事的状态,只要无事必然生出烦恼。所以,中庸言君子慎其独也,也就是意识保持时时刻刻的警惕,避免陷入无事的烦恼当中而不自知。
简言之,无事之烦恼是个随时随地会爬上自己心头的魔鬼,需要随时随地觉知和警惕,需要每日觉知,甚至每日三省吾身。
参考文献
1、《传习录》中必有事焉相关章节;
2、王德峰讲《王阳明心学及其现代意义》;
3、《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