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恕之道
一周内,老爸从头晕恶心到逐渐好转,期间我哥来昆明走了一趟,昨天两人一起回了老家。中间情绪几度出现波折,重新反思了原生家庭关系的问题,事情总算有了个结果,终于松了一口气。而在此过程中,经历情绪的波动和调整,也对忠恕之道有了一份更深的体会。自己不会再和父母计较他们怎么说、怎么看的问题了。
如何致良知
偶然间重读了去年这个时候写的博客文章《幸福快乐地过好这一生》。结合近一年以来自己对王阳明心学的体悟,发现这篇博客所描述的内容与王阳明心学主旨很是契合:
无善无恶心之体:客观神经联系的沟的发生,描述了习惯思维和情绪的无善无恶;
有善有恶意之动:神经联系的自然掉沟里,解答了情绪挣扎抗拒的发生动因;
为善去恶是格物:跳出神经联系的沟——停止烦恼思考,停止关联性神经联系建构,解答了勿助勿忘;
知善知恶是良知:将学习内涵,阐述为构建新的神经联系,这正是所谓良知光明;
注:以上将四句教的后两节做了先后顺序调整,这样做的目的是想说明:格物并不是需要以良知主动光明为前提,两者恰恰是格物在前,良知在后的。
区别格物和致知的关系:
格物,即主动跳出习惯性的、为私欲长期占据的神经联系,做到格物后,神经感知世界的功能会自然恢复,这时候人认识世界的状态就是致良知的状态。(格物是有意识地对习惯的神经联系进行体察,并果断地跳出来,以中和来掌控情绪的发生前后,从而使意识恢复清醒状态,从而使良知自然光明);
良知是自然的发生的,良知总是意味着新的神经联系的建构,其触发决定于人的天命之性,而非个人主观的有意驱动,所以良知是丝毫不掺杂私欲的(私欲总是指向已经熟知了的神经联系体验);
而良知是指向无限未知的概念,所以良知的物理意义是空无的。与良知对比,格物是必有一物、必有事焉的,格物指向的是有。
格物致知的引申概念:
天命之性与明心见性:良知源于天命之性,是人生来就有的东西,是人认识世界的基本能力,就是建构新的神经联系的能力,其实从出生到到现在,我们生存所依靠都是这个天性。体悟天性所在,遵从天性来发挥个人成长的力量,就是明心见性;
吾性自足与孤独恐惧:既然我们的天性是生而有之的,那无疑我们的存在是自在圆满的,并不需要依靠外界力量就可以存在,这就是吾性自足,人生而如此。←→而私欲总是会让我们看到自己的渺小和恐慌,因而我们常感到孤独无助,不敢单枪匹马地活在这个世界;我们贪恋物质稳定和地位永恒,我们不敢探索未知的世界……;
知行合一与自由自在:明白了人的天性所在,我们就可以自由自在地感知生命的奇迹,活到老学到老,体味生命过程的无限美好;
缘起性空:这是佛家的核心思想,将人之天性表达为空,性空正是良知之空无;而缘起,就是人生在世的造化,包括物欲挣扎,包括良知的幻灭,一切的发生皆是如此。
重新跑步
在心安之后,跑步——自然地回到了生活的主题当中。听着张展晖的科学化训练课,包括跑前热身、调整呼吸、身体前倾等。慢慢找回去年这个时候开始跑步的感觉。连续跑了三天下来,感受到心率有了适应性的发展特征。
参考文献
1、2020-2-19《幸福快乐地过好这一生》;
2、《传习录》王阳明;
3、《中庸首章》子思;
4、《大学问》王阳明;
5、《掌控身体音频课》张展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