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善无恶心之体
今日重新听了度阴山老师所讲的阳明心学的解读。王阳明所要阐述的心之本体,正如大自然中普普通通的一滴流动的水。水——本身正是无善无恶的。滋润万物生长的是水,创造洪灾的也是水,诱发滑坡的是水,驱动泥石流的也是水。
对人类而言,水本身就是即善又恶的综合价值体。但是,水本身是无善无恶的。大自然中水的存在与运动,偶然地构成了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利害影响。——人心之本体正如自由流淌的自然之水,也正是无善无恶的。
有善有恶意之动
大自然的水,对我们人类的生存而言,显然总是利害价值很明确的。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都是在趋利避害地改变水环境。所以,有了人主观的意愿参与到对水的价值评价当中之后。我们会发现水本身从“无善无恶”变成了“有善有恶”。——决定这一切的就是人的私欲使然。
正是人心的私欲考量下,才给水贴上了不同的价值标签。水变得有善有恶了。而人心也因私欲分化诞生出善恶之分。
知善知恶是良知
我们对水的认识和利用的过程,就是个良知觉醒的过程。拿滇池的水生态环境变化来说,最开始滇池的水很清,人类也觉察不到保护滇池水的质重要性。所以,就任性而为导致滇池水质变差。待到现在滇池水变绿了,又回过头来开始治理。
所以,人心的良知觉醒与此类似。当人心为随时随地的私欲所占据的时候,我们的良知自然会被无声地被掩埋。正如我们一开始对滇池水质的忽略一样。到后来,我们会发现被私欲所占据着的人心,实际早已迷失自己,并不快乐就像现在每一天的绿色滇池水质一样。
良知,正如孩童时代我们曾时刻体会着的无欲无求的每一天当中,所感受到的无尽的天真烂漫的快乐。又如那当初的滇池水一样,自然地清澈纯净。
为善去恶是格物
人心之变,正如滇池水质之变。我们不难认识到,我们曾经将人心的任性妄为、充斥欲望、当做人生的最大自由。但是,在这个物质丰富,欲望弥漫的时代,实际上,我们的心却每一天都被欲望掌控和束缚得丝毫动弹不得,多么讽刺。时刻处在焦虑和压抑之中,无法自拔。
良知,以无言的教诲告诉我们,自由并非任性妄为,而是需要主动洞察善恶,并努力为善去恶。如此,才能使良知光明,也才能真正掌控意识自由,而非被私欲所掌控。——这便是格物的核心要义。
参考文献
[1] 冥想;
[2] 《传习录》;
现状私欲
1、系统学习dynamo;
2、系统学习隧洞结构计算;
3、系统学习管线计算及设计的所有内容;
4、每日完成岩土学的任务;
5、基于civil 3D和Revit的水利BIM整套解决方案;
6、写论文或写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