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
以跑步健身为例,热身的目的是为了使身体慢慢适应运动状态,将血液充分地供应到四肢。这样运动时身体才能够充分自由地被调动。血液慢慢充分流向四肢的过程,本质就是液体(血液)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的过程,心率加快,供血增加,血流加速。——所以,身体活动状态的切换速度,本质上是液体流动状态改变的速度。
所以,我们的对身体机能的切换认识,应该类比水流的状态变化的来体会和理解。如此,我们将对自身身体状态的切换,增加一定的耐心和适应等待,从而大大地减少身体受伤的风险。
情绪
以生气为例,我们感受到的生气等激烈情绪,实际上类似于洪水暴发(液体活动)。即:情绪发生时,我们可以清晰地体会到心跳加速,血脉膨胀的感觉。所以情绪状态的活动消散速率,本质上也是液体流动状态的切换过程。不同于运动热身时,是血流逐渐加快,情绪发生到消散的过程正好相反,是心跳由快到慢,液体压力逐渐消散降低,血液流速逐渐减慢的过程。
所以,情绪状态的切换,也是需要一个液体流动状态转换的物理时间过程。
认知成长
新技能的习得,需要身体从神经到肌肉,整体上适应一种新的活动模式。这种模式本身的构建,至少是一种液体活动状态切换的过程。此外,相关神经和肌肉的生长,是个生理机能成长变化的过程,同样需要至少以日为单位的时间持续。
所以,认知和成长,不仅是液体活动状态的切换,还是更复杂生理机能成长(本质也是以水为载体的身体代谢)过程,需要在长达几天、几周、甚至几个月的时间段内,才能发生变化。
主观误区
通常情况下,我们对于计划活动。我们对身体状态切入的心理预期是:到规定时间身体将立即进入所希望的活动状态,并专注地投入其中。而事实却往往很难做到计划的想象。如:起床时的睡意朦胧;开始学习时的内心抗拒;身体疲乏时,对任何计划均失去信心;很难跳出生活常态,开始新的生命行为;很难放下手机;很那主动去开始学习;……所有这一切,都使我们主观感觉很抗拒,很难做到而放弃。归根结底,是因为我们对自己身体状态切换所需时间维度的错误判断。
比如:比如起床气,我们的身体血液流动状态,从沉睡中切换到清醒活动的状态,至少需要10分钟的时间来慢慢转变。但是我们主观的判断是,通常在定起床闹钟时,主观认为的事,只要时间到了,自己就可以做到立即起床。而事实是,到了起床时间却感觉还想睡。在不理解从睡眠到清醒的10分钟清醒过度时长规律的情况下。我们通常很容易选择赖床继续睡半小时左右。但是如果认识到身体的液体状态切换规律,我们就容易做到,到时间立即起床,在接下来的十分钟内,缓慢活动以适应身体的液体活动状态的慢慢切换,慢慢地等待身体彻底苏醒。
综上,从液体流动状态切换的观点出发,我们在做一项身体活动状态的切换时客观上需要的时长。本质决定于身体作为液体活动的物理状态变化所需的必要时长。
我们的身体不是电器机械结构,不能够像机器一样,接通电源或发动引擎就可以立即工作。我们的身体是水做的,正因为如此,我们一切行为活动的状态的切换,都要遵循水的流动状态切换的规律,——即需要一个过程,水状态的变化需要慢慢来。不能着急,至需耐心的稍微等待一点点时间即可。
基于本文的分析认识,我们将可以更加有耐心地觉察和理解日常生活中身体状态切换过程中的不适体验。在此过程中仔细观察我们身体的一丝丝慢慢成长变化。长此以往,我们将可能逐渐获得如鱼得水般地享受对自己身体的自由掌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