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记忆
专门地记忆大量离散的知识,需要有序编码记忆对象,并强行给以编码联系,这就是记忆术的实现原理;
这里不是要阐述记忆术,而是说明记忆术的实现,背后依靠的是有足够丰富的联系。——而记忆不能发生的本质原因是,无联系,或联系的量不够。
我们以一天记忆几百上千个单词为例。本质上就是对每个单词做了确定的联系编码;这就是记忆术的威力。
记忆→运用联系
我们还是以学习英语为例,我们记忆了单词,并不代表我们掌握了说英语的能力。我们还需要把单词的意思,联系到句子所在的场景当中。这需要依赖于听说读写等英语实践活动。这个过程,就是为单词建立运用联系。只有单词的运用联系足够丰富了,我们才能够真正地习得英语。
我们以汉语当中的“我想静静、知行合一、格物致知”为例,我们中国人自然会产生奇妙的想象。但是对中文一知半解的一个外国人,显然不会有与我们相同的觉醒。同理,我们对外语的学习,也需要足够多的运用联系,甚至文化联系,才可能真正掌握一门语言。
同理,我们对计算机软件的熟练使用能力;对专业知识的熟练掌握应用能力……,等都需要有足够丰富的实践运用场景所创建的知识技能联系才行。所有这些实践联系,如同支撑摩天大楼的土颗粒一样,真实地支撑着整个知识大厦发挥作用。
单独说联系
以上为了记忆知识,所主观编织的联系,可能是完全虚假的、荒谬的。但是,这不影响联系对实现记忆的作用。因为大脑记忆的原则是联系的丰富程度,而无关联系本身是否科学合理。所以运用场景中的重复运用实践所创建生成的联系,与为了记忆所编造的联系,本质上都是利用了大脑自身的基于联系来运作的能力特征。
联系的体验觉醒
联系丰富程度的主观体验本质是:“有”和“无”的区别,或者说是无中生有的。
这就像我们身处在错综复杂的老北京胡同当中,我们只有转过弯才能看到新胡同的风景。我们在从当前胡同转弯进入下一个胡同之前,我们对于新胡同的认识只能是空无的。
我想说的是,我们对于联系足够丰富之后的能力状态想象是空无的。只有当联系真正被建构出来,真的存在了,我们才能体会到其存在的意义。
综上,我们在认知过程当中,应当时刻警醒地认识到,对知识的掌握的主观体验中,什么是有,什么是无。如何实现从无到有。
补充一下(2020年2月5日09:53:31),联系的丰富性——即不同内容的联系的多少,而非在大脑中对已有的联系的重复唤醒。这要求我们能够主观觉察到,对于自己的大脑什么是新建的联系,什么是已有的联系。我们要基于大脑中已有的联系,重新产生新的联系;可用的两种可操作的方式:
建立思维导图,重新阅读思维导图时,为之前的导图添加新想到的分支。新的分支就是新的联系;
读书是,要习惯于经常在书上做随笔标注。而且书要反复读,重新读的时候,要用不同颜色的笔添加新的标注;
综上,读书多读几遍和思维导图记录重读两者虽然看起来都是重复做相同的事情。但其实不然,虽然是重复学习的动作,但是大脑却总是在创建新的知识联系,多次重复过程中,对于相同知识的新旧联系是有关联和派生的作用的。在学习的过程中,只有从认识层面上,觉醒(觉察)到联系的不断丰富拓展。
重复相同的学习动作,意识觉醒地,让大脑持续建立量化积累的联系,只有这样才是最高效的学习;
因为,这样的学习就像是向瓶子里注水一样,虽然注水期间,都是重复的盛水的动作(重复学习),但是每次盛的水与之前都是不同的水。
如果认知过程中无法对知识的新建联系保持觉醒,则重复学习的过程将只能是机械动作,除了机械本身的磨损,此外新的知识什么也学不到。
理论运用
试着养成写读书笔记的习惯,并且好书要重复读,不断形成新联系;
试着对某个问题创建基本的思维图导图,并分多个时间深化绘制,每次的内容使用不同的颜色;
锻炼身体,并记录每天的体验变化;
联系记忆力,并记录每天体验的新体会;
记单词,学英语,每次学习都即时的记录本次学习的新发现(相同知识的新联系);
附注:
本文是分两次写作完成的,其中绿色部分是我下午的重新看早上写的内容的时候添加的。而如何在Markdown中写作绿色文字。正是下午写作的时候学习到的,目的是为了与上午写作的内容区分开。这一技巧的习得过程刚好印证了本文的所阐述的,在重复行为中创造新的联系的观点。由此认识到,typora的其他有用快捷键的习得,完全可以在重复的写作实践过程中不同作为新的联系被发现。
文末突然想到,学习就像是素描,每一笔都是整幅画的组成部分,我们需要重复的画,重复地画,重复地画,……每一笔本身似乎都是那么的小,那么的微不足道,但事实是每一笔都是不同的,每一笔都见证了整幅画的诞生过程;
人的生命过程,正如一副素描画,每一天就如同整幅画的一笔,每天都是不同的。生命不息,学习不止,这样子才是活着。
参考文献
[1] 记忆术的原理;
[2] 《刻意练习》;
[3] 钱钟书的记忆力故事;
[4] 卓越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