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智环境与行为活动基本概念
心智环境下的主体自动行为是活着的基本命题。
基于此观点,可以理解活着的一切痛苦与快乐;做个比喻:心智环境与行为如同锁与钥匙的关系:匹配则快乐,不匹配则痛苦。
心智环境的变化将直接带来行为的变化——这是行为的基本法则。
据此可以认识到:认知,本质可以解释为心智环境建构的过程(关于预设行为目标的);
现实中我们通常面对的生存情形为:先有预设行为→能动适应心智环境。
对于相同工作内容的不同从业者而言,能否做好工作,取决于他们面对工作行为的预设心智环境。具体来说,
如果从业者A,完全没有预先的心智环境,自愿服从工作行为的要求,主动调整自己心理活动,来更好适应工作行为的要求。则一起将发展得顺理成章。
对于相同的工作,如果从业者B,在面对相同的工作行为之前已经有了预设的心智环境(该心智环境对于的工作行为比当下目标行为要更有发展或实践意义),并固执地坚持不予放弃,那么在接下来的工作过程当中,B将不愿意主动为工作行为,主动构建相适应的心智环境,如此将导致工作行为开展对于B来说是一种折磨。
分析A,B两者的情形,我们可以发现,两者对待相同工作行为的不同体验或工作状态,实际与智商或能力、或工作行为本身的难易程度无关。仅仅是心智环境与工作行为是否匹配的问题。——心智环境。
心智环境的有意识管理,是情商的本质诉求。
- 对于明确的行为活动能力,精确建构相应的心智环境(行为环境);
- 对于自身已成熟的心智环境,应精确定位工作行为;
明心见性
据此,基于以上观点,立足人性最本质的需求,可以认识到。
- 快乐,关键仅在于自己的心智环境与行为活动是否足够匹配的状态;
- 幸福:本质上与财富的多寡并无直接的关系,幸福就在我们的举手投足之间;
- 不需担心,不用心急。慢慢体会当下的行为背后的心智环境,便可立即成佛;
二、个人的心智环境与行为活动关系问题
我们用一个场景来说明问题,大学读书期间,我们除了学习本身,行为活动客观是空无的。这时,我们对未来生活的社会环境,会自然形成一个虚假而宏大的心智环境,这个心智环境,没有对应的行为活动指向。 [也有可能,我们会基于对未来的无知,而对未来构建出充满恐惧的心智环境,无论如何,它也只能是虚假的心智环境]。——此时,我们对未来充满想象,但本质上我们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或能做什么。
来到社会,参加工作,慢慢对社会有了一定的认识,面对具体的工作行为、社会角色、婚姻角色等多种行为角色,我们会形成最微观的心智环境冲突问题,普遍的是——特定工作行为相匹配的心智环境构建障碍[有些人,或许会一路顺风,无知地获得成功。毕竟每个人的际遇不尽相同,但并不代表本文的心智环境与行为的匹配性原则失效,恰恰相反]。——此时,我们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但是面对多种心智环境的切换,感觉力不从心。
失业、离婚、吵架、反思、总结……,经历了一系列的人生变故后。整理心绪,反思问题所在,搞清楚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明确精力的重心。为了明确的行为能力,专注学习,达到自我重塑。——此时,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全身心,义无反顾地投入其中。
三、人际关系的心智环境与行为活动关系问题
接上文,当我们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以后。就会有奋斗的目标,并可以有意识地培养自身的特殊心智环境以习得相应的行为活动能力——如:考驾照;参加注册考试;学习外语;自学教育考试……
当我们形成一些稳定的心智环境之后——就会获得一个成熟自我认知状态。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在与同行(与自己的主要心智环境相类似的网友或同事)的朋友进行交流,就可以获得强烈的默契。 也才会形成真正的友谊。
四、时代或地域范畴的心智环境与行为活动关系问题
接上文,让我们将视野进一步地扩大。我们将看到与自己类似的一群,有着相类似的心智环境状态的人。这些人到一起,就可以形成一个企业、一个圈子、一个行业、。对于这样一群人的组织沟通,并发团体的合心力量的任务,将呼吁一个整体组织协调的管理者(领导者)。这个管理者,可能是一个企业的一把手,或是一个地方的政府领导者。
从本文的观点出发,站在这个层面上的人,本质上需要充当一个群体的共识性心智环境的沟通、协调、组织、管理的角色,以发挥团队的最大创造活力。
五、习得目标行为活动能力的方法
综上所述,需要做的是:
- 明确目标,如:拿下注册岩土基础考试;
- 制定明确的行为活动计划,如:每天早上学习三个小时,完成一科的学习;
- 在计划时间内,剥离干扰性的心智环境,如:对房子施工进度的担心,对将来工作去向的担心……
- 明确行为活动的直接对应的心智环境,
- 如:有个学习的样子,平稳呼吸,乐观自信,轻松自在;
- 准确而快速的把握老师的内容讲解;
- 运用记忆术,整理消化本课程的知识点内容等。
任何行为活动能力的习得,都是需要一个稳定的心智环境与之对应的。心智环境的构建,需要足够时间的专门练习,这就需要有明确的时间表,到达时间结束后,学习目标就要达成。在规定的练习时间内,应排除一切意识环境干扰,专注于当前的特定心智环境的感知、改进、强化等过程,最终形成稳定的永久行为活动能力。